我的家乡,位于冀州区域西南角,冀州区、南宫市、新河县三地交界处,一个远近有名的大村庄—西南王村。
小的时候,我们跟随父母在县城居住,奶奶在老家。每逢春节,父母带我们回家过年。
记忆中的过大年---穿新衣,戴新帽,欢天喜地放鞭炮。
母亲手巧,用鲜黄和橘黄两种颜色的布头,包花边绣图案,给我们做的新衣服像买的一样,谁见了都夸好看。奶奶是魔术师,一会儿变出奶糖,一会儿变出饼干,小孩子总是闻着味儿到处。
我们一大家子老少三辈十几口人,在奶奶的指挥下,整理院落、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物品。大人们蒸馒头、蒸包子、蒸枣花,奶奶会把面团捏成各式各样,有小猪、桃子、石榴、枣山,我在旁边也紧跟着忙活。年三十包饺子,哥哥姐姐学着包,我小声催他们快点儿,盼着出去玩儿。
过年放鞭炮,我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然后去捡掉落在地上的小鞭炮,把它从中间掰开,拿着一根点燃的香,引燃小鞭炮内的火药,瞬间发出“呲呲”的声音迸出耀眼的火花。还有小摔炮,使劲往地上一摔,“啪啪”响声清脆。
我们村组织的年俗活动丰富多彩,有武术表演、锣鼓表演,抬杠官、拉碌碡、踩高跷、跑毛驴、划旱船、舞龙灯、耍狮子、散路灯、老鼠娶媳妇。
抬杠官,表演者为身穿官袍、头戴乌纱的“县太爷”,被固定在拖拉机的一个专用架子上,身前公案上摆放着惊堂木,两侧站着四个手持“黑红棍”的衙役,身后有人负责架子的升降。架子升上去,“县太爷”身晃手摇,滑稽可笑。有人拦驾诉屈伸冤,架子降下来,“县太爷”拍惊堂木就地审案。
拉碌碡,最前面是一手提鸟笼、一手拿烟袋、头戴礼帽的花花公子;两三个小丫环和一个手持棒槌的丑婆,负责保护后面拉碌碡的俊俏小媳妇,她们不时地驱赶周围捣乱的人;碌碡的旁边是头顶白毛巾挑着扁担的后生,扁担这头挑着一个小油桶,那头挑着一个夜壶,他挑担游走在碌碡左右,负责给碌碡上油;碌碡后面是拿着鞭子赶碌碡的老汉。表演者随着鼓点行进,鼓点有上桥和下桥的区分,表演者每个人的姿态表情不同,他们根据鼓点的变化和自己角色的需要,用夸张的动作表现出上桥拉得用劲儿费力和下桥防止下滑的小心翼翼。女角均为男扮女装。呈现一派农家劳动生活的场景。也是对劳动的赞扬,对不务正业的讽刺。
大年三十晚上,龙灯队在村里走街串巷舞龙灯,谁家放鞭炮就去谁家院子里舞。龙身内有燃烧着的红色蜡烛,跟着鼓点,龙头龙身龙尾有节奏的摆动,一条火龙在夜空中飞舞,预祝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散路灯,拖拉机在龙灯队后面跟着走,拖拉机上拉着一口大铁锅,铁锅内是引燃的玉米芯(把玉米芯掰成小块儿,蘸上柴油。再早是用纸包裹棉花籽呈烧麦状,浸泡棉花籽油),手持铁锨的两个人站在铁锅左右,用铁锨将引燃的玉米芯有顺序地放进焊接在机斗尾部的四个铁管子内,引燃的玉米芯顺着铁管子洒落在地上,大街小巷一排排整齐的小火苗,让全村洋溢着温馨幸福。
过大年,在锣鼓的咚呛咚呛声中,家家户户贴窗花、贴对联,挂起红灯笼,村民们笑逐颜开,相互祝福吉祥安康!